叔本华佳句(叔本华名句)
为什么读叔本华他的作品的意义最近看了叔本华的几句名句消极之极虽
接触叔本华是在我高二的时候,可以说他的思想促进了我人生观的形成。
其实叔本华不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哲人,我最早看的是周国平的书籍,后来通过周国平又认识了尼采,继而才是叔本华。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的确有他的悲观之处,他的那句“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曾经让多少人感到无助,迷茫,生活似乎一下子没有了意义、、、我应该也是“受害者”之一吧~~后来上了高三,由于忙于高考,不得已放下了“闲书”,但正是这次一年多的“不联系”让我跳出哲学的圈子,以一种清晰的视角审视它,思考并且定位、、、后来我认识到人生观本来就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所以大师们的观点也就没有孰对孰错,所以读的时候要批判的吸收,予以明辨,感觉是消极的可以舍弃。
其实我读他的书是因为我对哲学的喜爱与渴望吧~~我的猎奇心理也很重,当初明知道读了可能会消极,还是选择了尝试,越是隐晦的,常人不愿意提及的人生悲观问题,我越是想了解~~就像嘴里起了泡,明知道动它会很疼,还是忍不住舔舔、、至于其他人读他的书,我想多数是想丰富视野吧,可能是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的青年时期,大人应该很少看这类书籍吧,除非和他职业需求有关,要不就是回顾灵魂做个圣徒?我想不是吧~~ 他的书有什么道理~~我想你不愿意我列举很多他的观点吧,其实我觉得你问的那几个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想知道读他的书到底能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人生导向作用,恩、、我觉得多数东西,包括有形与无形的,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它们本身是否有意义,而在于你评判事物的价值观是否认为它有意义,生活不是论据,有时候别人读了它认为有意义,也许是因为正好书中的一些论述解决了他思想中存在的矛盾,也许是潜意识中的,他并不知道,所以当有人问及这本书时,他可能会极力推荐,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可你兴致勃勃读时,大概不会很理想,因为你们的矛盾所在不一样,认识能力,精神境界也可能有出路。
还是像小马过河一样吧,自己去读读看,是非好坏有无意义自己评定~~~~ 至于代表作嘛,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哲学,我不建议你去看、、其实看看周国平的书不错,他的文字很细腻,读了会很平静的~~ (以上纯属鄙见、、不好的地方请见谅嘿嘿)。
叔本华著名论断与名言警句
1、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2、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5、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6、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7、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0、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1、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2、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1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1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5、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详细出处参考:
关于叔本华
原因: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主要表现:1805年,17岁的叔本华遵从父亲的意志进入汉堡的一家商号做实习店员。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
但是,叔本华对会计学、簿记、银行业务丝毫不感兴趣。他常常偷闲读书或沉思。
他多么想从事学术研究啊!不久,他父亲突然掉到自己住宅外边的运河里淹死了。父亲的死使叔本华变得更加孤僻、忧郁、悲观。
但是,没有父亲的管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了。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格丁根大学,他先在医学系,后转入哲学系。
在这里,他对于物理学、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极感兴趣。1811年,他转入柏林大学,目的是去学习哲学。
但他听了赫赫有名的教授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的课却感到失望。他对费希特神秘的巧辩和傲慢的态度表示反感。
叔本华还吹毛求疵地寻找费希特讲课中的错误,与他争辩。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叔本华却无动于衷。
他离开柏林,到离战场更远的地方躲起来,开始了学位论文的写作。1813年他完成了学位论文《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提交给耶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
接着他回到魏玛他母亲处,在这里,他遇到了伟大的诗人、作家歌德,与他结为忘年之交。歌德委托他研究颜色,他的研究成果是于1816年发表的论文《视觉与颜色》。
由于他与母亲性格本来就不合,他母亲的放荡行为使他更为不满,所以,他就于1814年搬到德累斯顿去住了。在德累斯顿,他勤奋著作,坚持不懈,终于用4年工夫写成了建立体系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8年3月28日叔本华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我的著作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并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体系,因为这不是对某种已有的哲学体系的新的阐发,而是将一系列迄今还未有人想到过的思想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部著作既决不同于新的哲学流派的过尚辞藻的、空泛的、无意义的妄谈,同样也根本有别于康德以后时代的废话连篇的、平淡无奇的饶舌。”1819年初,叔本华的这一著作出版了,受到歌德的热烈赞扬。
1820年叔本华被接受为柏林大学的编外讲师。当时,正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受欢迎的时候。
然而叔本华却反对这种哲学,并敢于蔑视黑格尔等哲学权威。同时对自己的哲学充满自信,意欲与黑格尔一争高下。
他主动向校方提出,把自己一星期三次的讲课排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天同一个钟点。结果是,黑格尔的课堂上坐无虚席,听课者塞门填户,而叔本华的课堂上却冷冷清清,只有三五个听课者。
他失败了,他自我解嘲地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又有多高的声誉呢?”两年后,他只得怀着怨忿沮丧的心情辞去讲师职务。但是他不甘心。
1826年他重返柏林大学任教,结果再度失败。1831年柏林流行霍乱,叔本华迅速逃离柏林。
从此也就永远结束了他的大学任教的经历。自1832年起,叔本华定居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他在这里一直生活了28年,直至去世。1848年德国革命以前的日子,对于叔本华来说,可谓时乖运蹇。
他讲课没人听,书出了没人买。据说,1813年出版的500册学位论文, 10年内仅售出150册。
800册主要著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售出100册,出版商留了一小部分,其余都当做废纸处理了。叔本华希望成功,渴望荣誉,但命运却故意捉弄他,他怨恨,他烦躁,他悲哀,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
1832年,他在法兰克福的“沉思”中写道:“我的著作所遭到的极度轻视表明:或是我有负于当代生活,或是相反。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意味着:剩下的只有缄默。”
是的,叔本华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缺乏才气,而是他有负于他那个时代的生活。那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还是一个向往革命、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的阶级,叔本华那浸透了阴暗情绪的悲观主义哲学怎能为他们接受呢?然而,革命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革命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挨了封建势力的一顿痛揍。
它本来就微弱的那点革命勇气丧失殆尽。一时间,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成了资产阶级广大阶层的一般心态。
1852年,叔本伞出版了《附录和补遗》一书,此书引导人们去寻找他的主要著作来读。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早在30多年前叔本华就把人们此时的心境展露无遗了,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对于叔本华,人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慨。1844年出版的一直滞销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立即成了抢手货,迅速销售一空。
叔本华也随之名声大振,成了伟大的哲学家。一时间社会上竟出现了“叔本华势”。
一些过去对叔本华抱鄙视态度的名人显贵,现在也一反常态,对他毕恭毕敬了。1855年,资产阶级在法兰克福为叔本华举办了油画像展览会。
1858年叔本华70岁诞辰时。
哲学性的好词好句好段
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
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作者:杰白的信仰 60位粉丝 2006-11-20 23:57 回复此发言 2 哲学名言名句汇总 ——柏拉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马基雅维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休谟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
——霍尔巴赫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 ——克尔凯郭尔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
——泰戈尔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康德 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古希腊)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
叔本华快乐吗
叔本华的快乐 不可否认,一贯奉行悲观主义的哲学大师叔本华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他1788年出生,25岁就以颇有建树的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1814年—1819年间,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时他还不满30岁。
在现在看来,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而有创造性的,它的观点完全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但在当时却无人欣赏,虽然凭借这本书叔本华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无俸讲师)的资格。 叔本华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对自己的智慧充满信心,尽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一直无人问津,叔本华还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叔本华对自己的能力自信到可以与当时最负盛名的哲学大师黑格尔相较量,开放式教学中,他竟然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与黑格尔安排到了同一时间。结果可想而知,叔本华的课堂上的只有数名学生,最后就一个人也不剩了,叔本华只好凄凉黯然地离开了柏林大学。
这件事在当时却传为笑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无俸讲师竟然自不量力地挑战一代哲学大师——柏林大学最有名望的教授。但在叔本华出名以后,却成了他人生当中比较著名的故事。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叔本华就移居到法兰克福,在德累斯顿安心过起老独身汉的生活。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
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
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
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第三版引起了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他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终于在最后的十年得到了声望,但他依然独自一个人过着日子,直到1860年9月21日病逝。
他的才华在他的狗名字上也能得到体现,那只陪伴他的卷毛狗叫 “世界灵魂”。 叔本华是哲学史上较受争议的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他主张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现实生活大不相符。
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在哲学上,作为一个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的鼓吹者,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
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
人们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快乐看作是从一个痛苦形态到另一个痛苦形态的间歇,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愉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得到的不是幸福,而只是教诲!”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不断追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苦恼和烦闷。
解脱之道,一是佛教的涅槃,二是哲学和道德,三是艺术。 而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只是暂时的、消极的;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
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 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即佛教的涅槃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而叔本华在生活中却从来也没有按照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去禁欲超脱个人意志。
因此,他的生活向来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 现实生活中的叔本华是一个相当可爱和真实的人物,他渴望赏识,喜欢名誉,他知道自己有才华并且坚信他的才华会给自己带来名声,他相当喜欢世俗的名声,曾经雇用通讯员搜求关于他名声的证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调查他的知名度。
尽管他的伦理学基本原则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提出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
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唐·李白)●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意大利)●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马可·奥勒留)。
叔本华 资料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生平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
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
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
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
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
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
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
- 岁月情话(15)《感动》
-
2024-11-28 09:19:59
-
- 【感动】最煽情的天堂对话
-
2024-11-28 09:19:59
-
- 说话太难听~感动再感动
-
2024-11-28 09:19:59
-
- 情感语录:感动
-
2024-11-28 09:19:59
-
- 一句话的感动
-
2024-11-28 09:19:59
-
- 感动到哭的话
-
2024-11-28 09:19:59
-
- 一句话的感动
-
2024-11-28 09:19:59
-
- 《一句话的感动》
-
2024-11-28 09:19:59